欢迎光临
复刻界的又一历时时刻

周口伯爵婚纱店地址(周口伯爵婚纱店地址查询)

  • 周口伯爵婚纱店地址查询
  • 7个诸侯国。

    一、鲁国

    鲁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对于鲁国来说,第一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姬旦之子鲁公伯禽。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的“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

    伯禽在位时期,平定徐戎叛乱,坚持以周礼来治理鲁国,使鲁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因为陆续兼并了周边的小国,得以成为“方圆五百里”的大国。对于鲁国来说,国力最强的时候,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对于鲁国来说,疆域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和齐国、楚国等大国相抗衡。当然,在整个春秋时期,鲁国的整体实力,还是要弱于齐国、秦国、楚国、晋国等大国。到了战国时期,鲁国的疆域更是不断缩小。最终,在战国后期,鲁国被楚国彻底消灭,从而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二、凡国

    凡国(西周初期—春秋中晚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凡地,周成王封周公三子伯瞵于凡,建立凡国,爵位为伯爵,建都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凡城村。

    对此,《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所以,对于凡国的君主来说,自然也是周公姬旦的后人。

    对于凡国都城来说,位于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地,城墙为土筑,今遗址犹存。唐朝曾在此设凡城县。现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的田野之中,凡国国都凡城的城墙地基仍存。

    三、蒋国

    蒋国(前1116年-前617年),是西周时期,位于今河南省淮滨县的姬姓诸侯国。对于蒋国这个诸侯国,始祖是周公姬旦的儿子姬伯龄。蒋伯龄的后代以国号为姓。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据考证,蒋国故都位于今河南省淮滨县的期思镇境内。

    四、邢国

    在先秦时期,存在两个邢国,一个商朝时期的邢国,古称邢(井方国)。《史记》《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祖乙九年迁都于邢台,历祖辛、沃甲、祖丁至南庚129年。另一个邢国则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于邢国,是周朝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西周时期的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大权的诸侯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换而言之,西周册封邢国这个诸侯国,就是为了抗衡北方的游牧民族,以此拱卫西周的疆域。春秋末期,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来成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五、茅国

    茅国,国君为姬姓,子爵。周公之子茅叔封于茅国,在今济宁市金乡县、菏泽市巨野县之间。西周初期,茅国是周公的直系后裔,地位相对较高。茅国与鲁国相邻,鲁国为周公长子伯禽所封,茅国为周公第三子所封,这可以说是兄弟之国,关系较为紧密。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攻伐邹国(邾国),邾隐公打不过鲁国,被迫进贡赔礼。在恼羞成怒之下,随后即攻灭旁边的茅国,茅国灭亡。茅国约存在四百五十年,茅国灭亡后,茅国公室子孙以以国名为姓氏,称茅地氏、茅成氏,后简化为单姓茅氏、茆氏、菅氏,茅国始封之君茅叔为茅姓始祖。对此,在笔者看来,我们现在常见的姓氏,其实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比如鲁国、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国号,后来都变成了姓氏。

    六、胙国

    胙国(西周初年—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周文王之孙即周公旦第七子伯翅的封国,胙国爵位为伯爵。

    对于胙国来说,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北胙城,其疆域春秋时为南燕所居。《续汉书·郡国志》东郡燕县:“有胙城,古胙国。”《通志二十明》记载“其国为南燕所并”。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历来有许多古籍都记载了胙城(古胙国)属南燕之地,故胙国最后为南燕国吞并毋庸致疑。胙国亡国后,有胙氏,后为胙姓。

    七、祭国

    祭国(西周初年-公元前722年),西周姬姓诸侯国,祭国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之孙,周公旦第八子姬伯翔,祭国爵位为伯爵。对此,在笔者看来,周公儿子受封的诸侯国,大多都是伯爵诸侯国,也即侯爵诸侯国主要是鲁国。而这,自然从侧面体现出鲁国的强大和地位了。毕竟,鲁国的君主伯禽是周公姬旦的长子。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平三监之乱后,周成王改封此地给周公第八子姬伯翔。周昭王南征楚国的时候,祭国君主祭伯随行,回师途中,船沉汉水,祭伯与周昭王溺水而亡。祭伯之子祭公谋父是周穆王时的名臣,他曾谏阻周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作为周王室的阿成,他虽然反对征伐,但仍陪伴周穆王西征。

    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郑国东迁时将祭国消灭,原先祭国的疆域,因此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对此,在笔者看来,祭国的灭亡,直接反映出周王室地位和实力的下滑。彼时,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依然需要仰仗郑国等诸侯国。所以,郑国灭亡祭国后,周王室也不敢声讨郑国。

  • 周口伯爵婚纱店地址在哪里
  • 一、陈国

    首先,陈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8年),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妫姓诸侯国。对于陈国来说,受封的君主是帝舜后裔,为三恪和春秋十二诸侯之一。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陈国的第一位国君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职(也就是掌管制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称阏父)之子妫满。对于陈国来说,建都于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地区。

    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国祚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672年,陈公子完(陈厉公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以田为氏,即妫姓田氏,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氏姜齐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从这一角度来看,陈国的宗室后人,成为了齐国的君主。

    二、养国

    养国,西周时期的嬴姓小国,伯爵,国君称养伯,故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一带。有关养国的详细情况,历史文献资料基本没有记载,仅记 “养国与淮域上游的江国、黄国、樊国等诸侯国同族,皆是东夷少昊族的后裔”。据传世西周养史尊铭上的铭文记载:“养史作旅彝。”养史,即诸侯史官,说明在西周前期,养国已经拥有自己的史官。此外,春秋时期著名的将领——养由基,因其射箭百发百中,故有百步穿杨成语问世。养由基之养姓是最早见诸史籍的人物,其故里史书仅载楚国人。而这,意味着养国应该是被楚国消灭了。

    三、沈国

    沈国,姬姓,周朝时期的诸侯国。聃国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周武王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国。季载贵为周成王王朝司空,位列三公。聃国是侯爵大国,疆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带,北至黄河、东至杞县(杞国)、西至荥阳(东虢)、南至淮阳(陈国)。

    周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另封沈国之地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沈国故地在今天安徽临泉、河南平舆、河南沈丘一带,有很多沈国古迹遗存可考。因此,对于沈国来说,疆域包含了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一带。

    沈国的国力比较弱小,又因为地处楚国、齐国、宋国、郑国、晋国等大国之间,所以处境十分艰难。公元前624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联合伐沈,使之一蹶不振。公元前506年,沈国被晋国支持下的蔡国灭掉,从而告别了春秋历史的大舞台。

    四、厉国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厉国,商朝至周朝春秋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东。厉国为炎帝之后所建立,国君姜姓。从这一角度来看,厉国和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可谓同宗同源,都是姜姓诸侯国了。春秋时期,厉国依附于强大的楚国,也即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当然,因为出于向中原地区扩张的需要,楚国最终还是吞并了厉国。

    五、顿国

    顿国,是周武王灭商后于周朝时期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子爵,亦称顿子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一带的顿国故城。顿国从公元前1122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春秋时期,因为来自陈国的压力,顿国这个姬姓诸侯国被迫南迁,号南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与陈国、项国、沈国等相邻。到公元前496年,顿国终于被楚国消灭了,所以,顿国存在了626年。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时的历史状况。换而言之,周王室走向衰落之后,自然没有精力顾及周朝的姬姓诸侯国,这促使众多姬姓诸侯国被楚国、晋国、齐国、秦国等大国兼并。

    六、项国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项国,周朝的姬姓诸侯国,,存在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对于项国来说,出自周文王的后人。获得西周的册封之后,项国的爵位为子爵,又称项子国。

    依据《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记载“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径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又东径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谷水径小城北,又东径魏豫州刺史贾逵祠北。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来看,项国都城在颍水南岸,谷水与颍水交汇西处,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一带。

    关于项国的历史,史书记载十分简略,仅见于《春秋》及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僖公十七年》记载“(夏)师灭项。淮之会,公有诸侯之事,未归,而取项。齐人以为讨,而止公”。灭项一事,《公羊》、《谷梁》传以为齐灭,与《左传》见解不一致。有关灭项一事,鲁灭抑或齐灭,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的来说,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带存在至少6个小国。不过,这些小国都在春秋时期被消灭了。

  • 周口伯爵婚纱店地址电话
  • 谈秦说汉(383)

    战国七雄之秦、齐、燕、楚、魏、赵、韩国,我们按被灭亡由近而远的顺序,分别来了解下战国七雄之建都(被承认为诸侯之后)的地址、时间、及迁都的原因。

    韩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韩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韩国人的先祖被赐封于韩原(主流的说法是今陕西韩城西南),后来韩宣子迁到州邑,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三家分晋”之后,韩氏被承认为诸侯,先后建立了阳翟、新郑两个都城。

    第一个都是阳翟(今河南禹州)。据《史记•韩世家》记载,公元前403年,韩景侯被承认为诸侯之后,建都于阳翟。

    第二个都是新郑(今河南新郑)。据《史记•韩世家》记载,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了郑国,于是把都城迁到了新郑。

    韩国最初被晋君附庸的形式赐封于韩原,在晋国的六卿乱政中,土地不断地扩张,韩宣子迁到州邑,韩贞子迁于平阳,可能再迁到了宜阳(有故城遗迹无史书记载),但只是封地迁徙,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之后,韩国被承认为诸侯,故韩国的都城只能算阳翟、新郑两处。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赵人的先祖被赐封在赵城(山西省洪洞县),“三家分晋”之后,赵氏才被承认为诸侯,先后有四个都城。先是在晋阳,再是在中牟,还有个陪都信都,最后是在邯郸,严格来讲,最后一任赵王嘉在代地称王,但还没有来得及修建都城就被秦军给灭亡了。

    第一都是晋阳(今山西太原)。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7年建城,作为赵氏宗族祭祀地。“三家分晋”之后,赵国以晋阳作为都城。考古发现晋阳古城遗址在晋源区太原东西两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由城池遗址、古墓葬遗址、宗教祭祀遗址组成。

    第二都是中牟(今河南鹤壁)。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423年,因继位之争,赵献侯(赵献子)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

    第三都是邯郸(今河北邯郸)。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86年因赵武公的儿子赵朝作乱,赵敬侯将都城迁到邯郸。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赵王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测绘,确定赵王城就是战国之都城遗址。

    第四都是信都(今河北邢台)。也称之为赵国的别都。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55年,赵孝成王在信都建立别都。

    赵国的先祖造父因替周穆王驾马车赶回京城平定徐偃王叛乱有功,被赐封于赵城。其后代赵夙为晋献公驾车,被赐封耿地,成为晋国的附庸。因此也只有封地,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后,赵国被承认为诸侯,赵国建都于晋阳、中牟、邯郸,信都只是作为陪都而存在。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三个被灭亡的诸侯国,魏国人的先祖毕万被周武王赐封于魏城,后来魏悼子迁徙到霍邑。“三家分晋”后,魏国被承认为诸侯,在安邑建立都城,后又迁都于大梁。

    第一都是安邑(今山西运城)。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85年,魏武侯建都于安邑。考古发现安邑故城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西街西200米。

    第四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39年,为避秦军,魏惠王迁都于大梁,后来就没有再迁徙,一直到被秦军水淹都城,魏国灭亡。

    魏国的先祖毕公祖被周武王赐封到毕地, 后代中有个叫毕万的,为晋献公战车上的右护卫,被赐封于魏地,后来又迁到了霍邑,但封地也是以晋君附庸的形式存在,不能建都城。“三家分晋”之后,魏国才被承认为诸侯,魏国的都城只能算安邑、大梁两处。

    楚国(公元前1021年之前-公元前223年)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第四个被灭亡的国家,终楚国八百余年,共有七都城,这个不尊中原之号令的蛮夷,其迁都之频繁,与秦国有得一拼了。

    第一都丹阳(今河南淅川境)。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以丹阳为都城,建立楚国。在挖掘丹江水库时发现了楚国的青铜神兽、云纹铜禁、王子午鼎等,证明楚国的都城存在。

    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690年,楚文王从丹阳迁都于此。楚国郢都故址在湖北省荆州古城北约5公里处的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

    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据《左传•定公六年》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师入侵,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

    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公元前489年,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鄢都是郢城的陪都。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水淹毁鄢都。

    第五都在陈都(今河南淮阳),也称为郢陈。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鄢郢之后,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

    第六都在钜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公元前253年,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安全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钜阳。考古发现,殿顶子遗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当地人称为“楚王城”。

    第七都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241年,在秦军的一路追击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1957年,人们曾在寿春古城遗址的范围内发现了“鄂君启节”,考古认为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的符节。

    周王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把熊绎封到楚蛮,因此,楚国的先祖就是诸侯。楚国的都城有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七处,其中丹阳、郢都两处建都时间最长,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五都基本上是被秦军撵着跑了。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燕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五个被灭亡的诸侯国,自召公奭封到北燕后,建立了两个都城,燕城与蓟城。后来燕国被秦国打败,燕王喜迁徙到了辽东,但还未来得及建都就被灭亡了。

    第一都是燕城(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上世纪40年代考古发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西周时期城市遗址就是燕国的初都燕城。

    第二都是蓟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莲花池一带)。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公元前697年,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迁都于蓟。

    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奭封在北燕,因此,燕国的先祖就是诸侯。燕城、蓟城两次迁都的位置都不是很远,当时的燕国还属于边陲之边,常有戎人袭扰,如今成为了国家最繁华经济与政治中心。

    齐国(公元前1044年—前221年)齐国是战国七雄中第六个被灭亡的诸侯国,自周文王封吕尚为齐侯开始,到齐王建降秦,历经了约800年,其国运比周王朝还要久。齐国共建立了两个都城,营丘与薄姑。

    第一都是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都营丘。

    第二都是薄姑(今临淄西北五十里博兴县境内)。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传至六世胡公静时,为避东方莱夷侵扰,齐国被迫迁都薄姑。

    第三都是淄博(其实就是营丘旧址翻修了一下)。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齐国的国都返回到临淄后,一直到被灭亡,没有再迁徙过。

    齐国东临大海,晒盐与捕捞业发达,是个比较富庶的地方。齐国始建都于营丘,后迁都薄姑,没多久又迁回营丘,改名为淄博。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秦国是战国七雄里最晚被灭亡的国家,秦人的先祖非子在犬丘(陕西兴平)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封到秦邑(今甘肃张家川),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后,又迁到了西犬丘(甘肃礼县)。镐京之乱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正式被赐封为诸侯,又先后历经了九都八迁,一直到大秦王朝的建立。

    第一都是西犬丘(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按《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821年,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生下秦襄公。公元771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以西犬丘为都城。考古发现在天水本市以及下属的清水县、张家川、武山县等地,有或大或小的早期秦人遗址。

    第二都是汧邑(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据《帝王世纪》记载,公元前776年,秦襄公占领了岐山以西大片土地后,秦襄公将都城向东迁到了汧邑。

    第三都是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看到汧水与渭水之间,有一大片水草丰茂的土地,很适合牧马,就将都城迁到了汧渭之交。

    第四都是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701年,为了便于打击西戎的分支毫戎(也叫荡社),秦宪公决定迁都平阳。

    第五都是雍城(今陕西凤翔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在雍城筑城并建立大郑宫,雍城靠近黄河,便于据险而守。现发掘出来的秦雍城遗址由雍城城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三部分组成,东西长1万米,南北宽5千米,出土文物3000余件。

    第六都是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419年,秦灵公居住在泾阳。但《史记•秦本纪》中并无秦迁都于泾阳的记载,可能泾阳是作为与魏国作战的一个临时性都城。

    第七都是栎阳(今西安市阎良)。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83年,魏国趁秦国内乱秦国的河西之地,而秦国都城在关中的西部,对魏作战不便,而栎阳交通便利,是商贾云集之地,秦献公迁都于栎阳,并开启“初行为市”。

    第八都是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于咸阳,并制定了秦军东出之策。咸阳地处关中,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据险而守,外敌难以入侵,是个理想的国都所在。此后,秦国就没有再次迁都。考古人员在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办为中心与渭河两岸发现了秦咸阳城遗址。

    秦国的先祖非子被住在犬丘,因养马有功被封在秦邑,成用周孝王的附庸,因此也只有封地,不能建都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后,被赐封为诸侯,建都于西犬丘(西犬丘与犬丘不是一个地方)、汧邑、汧渭之会、平阳、泾阳、栎阳、雍城、咸阳,一路东迁。

    写在最后经过梳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亡的韩国建都两处,阳翟、新郑;第二个被灭亡的赵国建都四处,晋阳、中牟、邯郸,信都;第三个被灭亡的魏国建都两处,安邑、大梁;第四个被灭亡的楚国建都七处,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第五个被灭亡的燕国建都两处,燕城、蓟城;第六个被灭亡的齐国建都两处,薄姑、淄博;最后灭亡的秦国建都八处,西犬丘、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

    2021121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战国时期起于三家分晋,后有田氏代齐,形成了秦、楚、齐、燕、韩、赵、魏战国七雄,这七雄之中只有楚国是南方霸主,因此战国七雄的都城也基本集中在北方。

    齐国都城:临淄

    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不一样的,但齐国的都城所在并没有什么变化。春秋时期,齐国即定都于临淄,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期,齐国曾迁都临淄城西北五十里的薄姑。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之后,又把都城迁回临淄,此后齐国便一直以临淄为国都。

    燕国都城:蓟、临易

    燕国的始祖是周朝宗室召公奭,周朝建立后被周武王分封在蓟地(今北京)。自公元前七世纪起燕国开始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了尧的后裔建立的蓟国之后,建都于蓟(今北京)。公元前七世纪时,匈奴的一支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为躲避山戎的侵扰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容城),自燕襄公元年(前657年)始迁回蓟城。

    赵国都城:晋阳、邯郸

    三家分晋瓦解了晋国,诞生了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侯,赵国正式建立。赵国最初国都建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前425年又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前386年年赵国再一次迁都,赵敬侯将国都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此后直至赵国灭亡都定都于此。另外,前372年赵成侯还立邢为信都(今河北邢台)作为赵国的别都。

    魏国都城:安邑、大梁

    魏国,成立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魏国建立。公元前343年魏武侯之子魏惠王称王,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共立国179年。魏国原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直至灭亡都定都于此,魏国别称叫梁国。

    韩国都城:阳翟、新郑

    同样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公元前230为秦国所灭。韩国最初定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之后,又将都城从阳翟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

    楚国都城:郢都、陈都、寿春等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位于南方的大国,楚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楚人首领熊绎于周成王时期被封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最初定都于丹阳,后楚文王又将都城迁至郢都(今湖北省荆沙西北)。楚昭王时期再一次迁都鄀都(今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楚惠王时期又迁都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陈都(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又迁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秦国都城:秦邑、雍城、咸阳等

    战国七雄的终极赢家秦国,都城同样几易其更。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最初定都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此后在不断的对外扩张过程中,秦国的都城也在不断变化,先后又分别定都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南)、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东北)、平阳(今陕西眉县西)、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内)、泾阳(陕西泾阳县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直到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才正式把国都定在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咸阳都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时期,东周与西周一脉相传,都属于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周朝的体制是周天子统治之下的诸侯分封制,周天子将诸侯分封到各地建立“国”,诸侯再分封采邑给卿大夫建立“家”,无论是诸侯的国,还是卿大夫的家,都有一个政治中心,这个政治中心就是都城,也称为建都或者封邑。战国七雄就是指战国晚期华夏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这些诸侯国大多是跟随周朝建立分封后开始存在的,只不过有些诸侯国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齐国、燕国,有些诸侯国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国、楚国。接下来聊一聊战国七雄曾经的都城在哪里?他们的都城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战国七雄地图一、齐国齐国的开国祖先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姜子牙,在西周建立两年后,姜子牙被周武王封为侯,他的封地在今天山东省的中部偏北的地方,姜子牙当时的都城叫营丘,所来改名为临淄,临淄就是今天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之后临淄一直作为齐国的都城,到齐国第六任国君齐胡公即位时,把都城从临淄迁到了薄姑,薄姑就是今天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附近,齐胡公之所以迁都是因为前任齐国国君齐哀公被当时的周夷王所烹杀,而周夷王则是听信了齐国的邻居纪国国君的谗言,所以齐胡公为了躲避纪国的迫害而迁都,但是齐胡公这一迁都行为没有持续多久,齐胡公就被弟弟公子山所杀,然后又把都城迁回了临淄。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联合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那一段时间齐国没有都城,国内只有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还在齐人手中,之后,田单打败了燕军,收复了齐国,齐国仍然以临淄为都城,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军灭亡齐国,临淄都是齐国的都城,所以严格说来齐国只有一个都城就是临淄。齐国二、魏国魏国是三晋之一,原来晋国分出来的国家,公元前403年,魏国正式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开启了魏国建国,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一代诸侯,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安邑,安邑曾经是夏朝的都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都城就在安邑。魏国的第一任都城安邑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魏国同时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到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时期,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大梁是魏国的第二任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开封市。有些史书把魏国也称为梁国,把魏惠王也称为梁惠王,就是因为大梁的缘故,魏惠王之所以迁都,是因为秦国的崛起,而安邑离秦国太近,很容易就会受到秦国的攻击,所以需要迁都,当时的大梁位置要比安邑好,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以南,而且还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城市,算起来魏国先后有两个都城。魏国魏国都城有两个:安邑(山西夏县)、大梁(河南开封)。三、赵国赵国也是三晋之一,原来晋国分出来的国家,赵烈侯是第一任赵国诸侯,晋阳是赵国的第一任都城,也是赵国诸侯还是晋国大夫时的封地,晋阳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晋阳是晋国上卿赵简子派人修建的,当时的赵简子还是晋国的卿大夫,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坚固的藏身之处,所以修建了晋阳城,这成为后来韩、赵、魏三家灭亡智伯的地方。赵襄子时期,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一起攻打赵襄子,意图灭亡赵家,但赵襄子在晋阳城坚守,后来策反了韩康子与魏桓子一起灭亡的智伯,才成为三家分晋的起因。公元前423年,赵献子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这个中牟不是今天的河南省中牟县,而是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中牟作为赵国都城的时间很短,只有38年,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又将都城从中牟迁到了邯郸,这个邯郸就是今天河北省邯郸市了,赵国直到灭亡都城一直是邯郸,而且邯郸这个名字从他出现一直没有改变,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赵国赵国先后有三个都城:晋阳(山西太原)、中牟(河南鹤壁)、邯郸(河北邯郸)。四、韩国韩国也是三晋之一,从晋国分出来的,韩还是卿大夫时都城在平阳,这里的平阳是今天的山西临汾市,之后不久韩将都城迁到宜阳,这里的宜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下辖的宜阳县,没多久,在韩景侯期间又将都城从宜阳迁到了阳翟,阳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到了公元前375年时,韩国灭亡了郑国,于是把自己的都城迁到了郑国原来的都城新郑,之后新郑一直就是韩国的都城,直到灭亡,新郑就是今天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新郑市。韩国先后有四个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宜阳(河南宜阳)、阳翟(河南禹州)、新郑(河南新郑)。春秋时期地图五、燕国燕国是姬姓诸侯国,其先祖是周文王的庶长子召公,名字叫姬奭,姬奭也就是第一任燕国诸侯,又叫燕召公,燕召公被封在燕地,燕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燕地也是燕国最早的都城。之后燕国不断扩张,先后向河北北部和辽东地区扩张,到了燕桓侯时期,由于受到北方山戎人不断南下的威胁,燕国将都城迁到了临易,临易的大概位置就是今天河北省雄安新区一带,齐桓公尊王攘夷打败了山戎人之后,燕国又修建了上都-蓟。后期燕国实行的是三都制,不止一个都城,一共有上、中、下三个都城同时存在,上都有两个,一个是蓟,在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另一个是临易,在今天的河北省雄安新区一带,下都是武阳城,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易县,中都名字不详,大概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所以,燕国的都城一共有五个:燕地(河北房山)、蓟(北京房山)、临易(河北雄安)、武阳城(河北易县)、中都(河北房山)。燕国地图六、楚国楚人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后代,楚人的第一任封君是熊绎,熊绎被周文王封为子爵,只有方圆五十里的封地,差不多就是现在一个大点村子的大小,最早的都城是丹阳,说是都城,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居住地,丹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淅川县,这里也是楚人最早的落脚点。楚人从丹阳开始发展,励精图治,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楚文王时期,把都城从丹阳迁到了郢都,郢都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郢都作为楚国都城有400多年,楚国的壮大就是从郢都开始的,从方圆五十里的子爵扩大了十倍不止。郢都位于江汉平原的中部,南边是长江和洞庭湖,北边有汉水,西边是夷陵,也就是今天的宜昌,这里是楚国王室的陵墓所在地,东边是一望无尽的云梦泽,郢都的位置非常好,楚国就是占据了此处,才能拓土千里,成为战国七雄中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蔡国和唐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这是郢都第一次被攻破,当时楚昭王弃城逃走,之后便将都城从郢都迁到鄀都,鄀都在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市东南边,在郢都的北边160公里的地方,后来楚国又将都城迁回了郢都。战国七雄楚惠王时期,曾将都城迁到鄢都,鄢都也在今天湖北省的宜城市,之后又迁回郢都。到了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9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楚倾襄王将都城迁到了陈都,陈都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淮阳。战国时期,秦国越来越强大,不断攻打楚国,到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到巨阳,巨阳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市,没过几年,楚考烈王又将都城迁到了寿春,寿春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寿县。楚国的都城一共算下来有七个,分别是:丹阳(河南淅川)、郢都(湖北荆州)、鄀都(湖北宜城)、鄢都(湖北宜城)、陈都(河南淮阳)、巨阳(安徽阜阳)、寿春(安徽寿县),其中郢都的时间最长,有400多年是楚国都城。七、秦国秦人的先祖是秦非子,秦非子因为给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最早的都城就秦邑,秦邑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之后秦人慢慢在周边开始活动,秦人的第二个都城是西垂,大概在甘肃省的礼县一带。到了西周末年,秦襄公时期,因为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秦襄公被封为诸侯,秦国开始立国,这个时候的秦国都城在汧邑,汧邑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几十年以后,秦宪公将秦国的都城迁到了平阳,平阳是陕西宝鸡郿县,在这里出土了秦武公的陵墓。秦国地图公元前377年,秦德公将秦都迁到了雍城,雍城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雍城其实是秦国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长达294年,先后有19位秦国国君定都于此,电视剧《大秦赋》中秦王嬴政就是在雍城加冠礼正式亲政的,为什么要在雍城?因为秦王嬴政前的历代秦国国君的宗庙在雍城,这里也是秦国最为重要的地方。公元前419年,秦灵公将都城迁到泾阳,泾阳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下辖的泾阳县,到了公元383年,秦献公为了更方便东出函谷,逐鹿中原,将秦国都城迁到了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栎阳只做了33年的秦国都城,之后在商鞅的主持修建下,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咸阳就是今天陕西省咸阳市。之后,咸阳当了秦国129年的都城,又当了秦朝15年的都城,直到秦朝灭亡。所以,秦国先后有八个都城,是战国七雄中迁都最多的国家,但是秦国迁都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西边一点一点迁到东边,这八个都城分别是:秦邑(甘肃天水)、西垂(甘肃礼县)、汧邑(陕西陇县)、平阳(陕西郿县)、雍城(陕西凤翔)、泾阳(陕西泾阳)、栎阳(陕西西安)、咸阳(陕西咸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精仿手表网上一般在哪里买-高仿表-一比一复刻表网站 » 周口伯爵婚纱店地址(周口伯爵婚纱店地址查询)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